特写|龙舟鼓点,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跳

特写|龙舟鼓点,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跳

许华翰 2025-05-25 外汇知识 10 次浏览 0个评论

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已经举办了21届。

赛龙舟,是一项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习俗,承载着同舟共济、奋勇争先的精神底蕴。过去二三十年里,这项传统习俗借助竞技体育的形式,正在影响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。

5月25日,第二十一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在普陀区中远两湾城·梦清园水域擂鼓开桨,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8支龙舟队在苏州河上共同绘出了一幅“龙耀苏河、向新而行”的滨水画卷。

而当来自包括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、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在内的12支高水平境外队伍划着龙舟亮相赛场时,场边不少观众才意识到,“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力了。”

“这不仅仅是一场竞技和比赛,更是一种友谊和快乐的体现。”当来到上海的这些外国参赛者们和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谈起他们和龙舟的故事,那些关于竞技、关于友谊和爱情,以及关于亲情的片段,为赛龙舟的文化价值平添了包容和多元的精神内涵。就如一位外国友人所说,“龙舟运动就像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。”

上海苏州河上,如今已经有越来越有国外龙舟队伍亮相。

一叶龙舟连万国

这个周末,当索尼娅带着她的白娘子龙舟队来到上海时,她不仅和队伍里的新成员们滔滔不绝地聊着这场龙舟赛的过往,还提到了不少上海普陀区苏州河段的一些特色和变化。

“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的氛围特别好,每次来这里参赛,都能感受到两岸居民的热情加油。赛事河道周边的景色越来越美,专业水平高,组织和服务也十分周到。今年又是蛇年,12年后再次来到普陀区参赛,特别开心。”

索尼娅是这支国际龙舟纵队的创始人,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由于队伍成立前两年只有女性成员,而且成立之初的2012年是蛇年,她们就从“白蛇传”这一经典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,将队伍命名为“白娘子队”。

“我当时立刻就爱上了龙舟,它是团队合作、技术、耐力和传统的结合。”索尼娅回忆,这支队伍最开始是由外企高管太太等女性群体组成,欧美女性占比较大,后来队伍不断壮大,吸纳了男性队员加入,索尼娅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都拉“入坑”,如今,队伍成员来自法国、美国、比利时、瑞士等多个国家。

已经来上海参加过多次龙舟赛的索尼娅笑称,现在已经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都带进了龙舟运动。

说到自己“拖家带口”的参赛方式,索尼娅自己都笑了,“现在我们整个家庭都在‘一条船上’,我们会一起参加龙舟赛。”

作为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中资历最老的国际队伍之一,白娘子龙舟队曾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届来到上海,虽然每次来到上海参赛的队员不同,但这支龙舟,一直承载着他们与这项传统文化的缘分。

“我们队里有一对‘龙舟情侣’,他们在我的团队里结识,明天就是他们的婚礼了。”索尼娅在和澎湃新闻记者分享这段浪漫插曲时也有些激动,在她看来,龙舟不仅仅是一项水上运动,更以团队和情谊联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,“龙舟不再是一种竞赛,更是一种友谊与快乐的体现。”

事实上,白娘子龙舟队就是这场城市龙舟邀请赛的一个缩影。划进这条河道的国际队伍大多是“多国纵队”,就如荷比卢龙舟队就是由荷兰、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国家的队员组成的。

“我们的龙舟队全是在沪的比利时、荷兰、卢森堡实习生,普陀区邀请我们参赛时,我说‘为什么不把三国的实习生混编在一起呢’,于是就有了这个跨国龙舟队。”作为一位中国和比利时混血,荷比卢商会副总经理徐庆盛坦言,他们船队的多元也象征着这项赛事的包容,“这项龙舟比赛的开放和包容令我印象深刻,无论国籍,所有人都可以参与,我觉得这很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念。”

徐庆盛是中国和比利时混血,他说龙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舞台。

体育与文化的融入与共鸣

此次来到上海参赛的白娘子龙舟队,在成立至今的12年里已经走过国内外的众多比赛。在和澎湃新闻记者聊到龙舟运动的传播和推广时,索尼娅坦言,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爱好者愿意加入这个项目。

龙舟运动在国际上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且强大的吸引力?答案就藏在苏州河上的这场龙舟赛里。

决赛开始前,赛事主办方举行了隆重的点睛仪式,这是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环节,寓意着祥瑞。而龙舟如今虽然从木质船身变成了由木质与纤维复合材料组成,但相比于其他项目的竞技赛舟,龙舟装有精雕细琢的龙头和龙尾,承载着中国文化对于“龙作为水的主宰”的崇拜和敬意。

借着参加龙舟赛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加拿大龙舟队队员皮特,就对此次中国之行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赞不绝口,“太棒了,在这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,能看到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装饰,到处都是热情高涨的人群。”

杰卡则来自美国,不同于其他外籍选手,他是一支中国本土船队中的队员。因为龙舟而开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他,惊叹于这项传统习俗能有活力延续千年,也感受到了龙舟背后的团队协作精神,“划龙舟的过程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团队合作的精神,所有人都齐心协力地跟着节奏划桨,让我感受到中国团结协作的精神。我希望把龙舟推荐给更多身边的朋友,让更多美国朋友也感受到这种团队激情。”

皮特第一次来到中国,感受了纯正的中国龙舟文化。

无论是尝试过龙舟运动的参与者,还是在现场看龙舟赛的观众,很容易理解杰卡所说的“团队激情”——比赛开始前,队友们坐在龙舟上不停相互喊话、鼓励,由于龙舟较长,每一位队员在说话时声量都很响,现场的气氛也非常高涨;而在即将出发前,当每一支队伍被喊到队名时,龙舟上的队员都会从后往前拍队友的后背,以此传递力量。

此次来到上海参赛的许多队伍,队员年龄跨度都不小,有的队伍甚至是男女混编,但是当他们坐上龙舟时,整齐划一地呐喊和鼓励,就产生了一种不分年龄的热血和激情。

“参与龙舟运动,和大家一起训练、比赛,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团队感。而且通过参加各类龙舟比赛,我的社交圈迅速扩大,结识了许多不同的朋友。”就如白娘子龙舟队的队友卢所说,龙舟运动让他感受到了共鸣,不仅是情绪上的共鸣,也是文化上的共鸣。选手玛丽也表示,“龙舟运动就像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。现在我不仅会划龙舟,还对中国的端午节习俗、神话传说等有了深入了解。”

外国船队已经融入了中国龙舟赛的氛围。资料图

在上海,看见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

划了两千年的龙舟,正在以一种很燃的方式,成为全球运动领域的一个新话题。

其实,赛龙舟这两年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越来越火,而且它的“破圈”靠的是自身的魅力。各类社交媒体上,能看到龙舟在河面上的各种有趣玩法——几十米的龙舟不仅能够在水面上“酷炫漂移”,还可以“原地刹车”,甚至是“丝滑倒车”……

于是乎,这项被越来越多人称为“水上F1”的中国传统文化项目成功出圈,成为了一条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。

“尽管我们说不同的语言,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,但是体育让我们无需说话就能互相交流。”这是徐庆盛在谈及龙舟是的一番感慨。事实上,当国外参赛选手们和澎湃新闻记者谈及体育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时,很多人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——“体育无国界”。

“可能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,不同的外表和内心,可能有的人不懂中文,有人不会说英语、法语、荷兰语,但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运动,体育能够把我们联结到一起。”徐庆盛直言。

在上海这座时尚都市,龙舟文化已经在海派文化中扎根,

当这些外国龙舟爱好者因为一场赛事聚集到上海,他们在这座“原本以为只是一座时尚都市”的城市里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,然后就这样变成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使者,让龙舟这条文化纽带变得更加坚实。

来自香港大澳龙舟队的李学斌,这次就借着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将香港当地的端午特色习俗“游涌”分享给了这些外国友人们。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当地渔民会用龙舟拖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水道,以寄托美好的祝愿。

“今天见到了很多外国运动员来参加比赛,也和他们进行了一些交流,其实龙舟比赛已经很普及了,全世界也因为龙舟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。”就如李学斌所期待的那样,龙舟的鼓点和划桨的节奏,可以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体育语言,让世界听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跳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济南华森老年公寓,本文标题:《特写|龙舟鼓点,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跳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0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